找路的直覺

·

·

還記得第一次成功登頂的未登峰是2012年格聶山區的喀麥隆。回想當年我只能勉強算是挑戰首攀的實習生。Dave在條件許可下,盡可能的讓我先鋒,畢竟許多經驗若不站在前頭是學不到的。但在一片廣闊光滑的花崗岩壁下我猶豫許久,十足十體現登山文學中的陳腔濫調「frozen underneath sea of granite」。Dave耐心等候直到瞬息萬變的天色不再容許躑躅,他不由分說開始領攀,並囑咐我climb when the rope comes tight。就這樣我們兩人simul climb大約500公尺的距離。大部分的攀登都是所謂的中等難度,並非超過當時我的能力範圍,但我猶豫因為我不知道該往哪走。

猶豫恐怕是攀登者的共同經驗,小到單繩距路線或是抱石問題,點在哪裡?該怎麼爬?還記得某次看世界杯比賽,解說員說,運動員不確定beta,但終究要commit,大部分go for it的結果都是positive的。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路線上從容思考的餘裕,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,身體會累,天氣會變,我們必須做決定。選了這條路,我們不知道其他路的風景,也許這條路並不是最佳選擇,但也許依舊達到想要的結果,或者必須退回起點重新再來,但如果沒有決定,結果就是坐以待斃。

隨著攀登經驗的增加,我「找路」的本事自然愈加純熟。現在若進到山區,我有把握找得到路上去,找得到路下來。前一陣子讀了許多認知學的書籍,提到專家對於熟練的領域有所謂的直覺,這直覺是多年經驗的累積,當年有許多試誤許多分析,最後似乎不需思考,一擊就中。引用看到的一段話:In most cases, the skill is not the result of conscious reasoning but pattern recognition. … It’s a feat of perception and memory, not analysis. .. before a conscious thought can even enter his/her mind, the [expert] knows the answer.

一次聽podcast訪談arguably one of the best sport climbers in the US, Jonathan Siegrist。他也提到這個概念,pattern recognition,他說多年red point sport climbs的經驗就是讓他累積pattern recognition的能力。

參與嚮導考試時,有個評分項目是考量嚮導的mountain sense。與其他項目諸如risk management或是technical skills,mountain sense感覺相當抽象,但身為嚮導自然必須具備mountain sense。攀岩者也常說「岩感,」岩感也是大量累積出來的。而世界杯的參賽者還說會常看climbing holds的目錄,也算是訓練的一部分。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