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次Indian Creek裂隙攀岩workshop中,學生問:「小Po,為什麼不教我們爬off-width(OW)啊?」半開玩笑的我回答說:「我這身衣服太好了,實在不捨得啊!」「但IG上有人只穿sport bra爬OW啊!」「咳咳,只能說我很佩服他們。」不過,學爬裂隙不爬OW,課程的確不完整,這也種下了前往懷俄明州Vedauwoo攀岩區開課的因。
Indian Creek自然找得到OW裂隙,但它們較分散,而寬度太均勻,一來我沒有足夠的大cams,二來wingate砂岩裂隙垂直開口都是稜角,爬起來實在痛。Vedauwoo則是怎麼找路線都難得避開OW,一來可從較簡單的難度開始練習,二來花崗岩裂隙較有變化不至於單調,裂隙開口渾圓,也比較不疼。
而什麼是off-width呢?中文尤其是中國那兒都把它翻成「寬縫。」我覺得用「縫」來稱crack比台灣常用的「裂隙」倒是更為簡潔。但寬縫這兩個字總覺得少了點味道,什麼叫做寬?什麼叫做窄?究竟要多寬才算寬縫?
英文討論crack climbing常用寬度來區別不同的裂隙,比如說hand crack(掌縫)、fist crack(拳縫)、finger crack(指縫)、tip crack(只有指尖進得去的縫)等。和身體部位的大小相當的縫,技巧較容易領悟;反之則較為彆扭,比如說細的有thin hand(只塞得進部分的手掌)、rattling fingers(需要疊起手指做ring locks的寬度);寬的則有OW,但若是寬到整個人都可以進去的叫煙囪(chimney),煙囪比OW好爬許多,所以不是所有的寬縫都是OW,必須是比拳頭寬比屁股窄的的寬度才是真的OW。
英文的off,有「差錯」的意思,比如說「You seem off today」就是說怎麼今天你怪怪的和平常不一樣。講off-width,就表示這寬度錯了。而OW的確刁鑽,絕大部分的攀岩者對它的第一印象都不好,但近年來也有許多劍走偏鋒,靠馴服OW出名的攀岩者。
在5.10被許多人認為是入門級數的今日,可能也只有OW當得起最後防線,去Yosemite爬一遭5.10的OW circuit,鐵定會重拾對5.10的尊敬。早期缺乏可靠的保護裝備,開拓者只好善用自己的身體,尋找有OW和煙囪的路線來爬,攀爬經典的OW路線,實在是佩服前人運用身體的想像力。
八月中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到了Vedauwoo。課程持續五天,爬二休一再爬二。
第一天只說了個大原則就讓大夥兒自個兒去拼鬥。
一、要有耐心:爬OW就是個撐放的節奏,蹭蹭蹭,快不了,一樣長的裂隙,OW要比掌縫花上3~10倍的時間。若是焦躁就輸了,要告訴自己「上升一公分,都是勝利。」二、切忌深入:愈往裡擠就愈難爬。攀岩者看到OW就喜歡往裡走,可能是有被裹覆的安全感,卻也限制了活動空間。攀岩最終還是要移動,往裡走,休息可以,若要往上走,就得出來些。三、穩內推外:內側的身體部位活動空間受限,主要的功能是「卡」,進度主要靠外側來推動。外側蹭時內側順著動力一鬆一卡,就有進度了。
第二天則找了條離地面近的OW來做些技巧示範。介紹了一些基本工具,像是stacks(包括hand hand stack、hand fist stack、以及fist fist stacks等,就是搭配手掌和拳頭來加大寬度)、怎麼塞大腿來no hand rest(thigh jam)、arm bar和chicken wings的應用、toe heel以及toe heel的變種等。爬煙囪的技巧不一定要在煙囪裡使用,夾角地形也可以運用。爬裂隙時比較困難的路段都在transition,比如說細縫突然變寬,寬縫變窄,該怎麼克服等。
第三天的攀爬日則根據觀察兩天眾人攀爬的情形,給了些原則上的建議。摘要為PPE(Pace、Push、Experiment)。
一、Pace:OW基本上是慢沒有錯,但有時候還是需要使用動態來克服,比如說Vedauwoo常見剛離地時裂隙下方開口極大不好卡住,這時候可能就需要仰賴岩面點以及煙囪技巧,一使勁快速上升將自己卡入裂隙較窄的部位;
攀爬時,OW也像所有路線一樣,有些段落感覺較簡單,有些段落感覺較困難,有些段落好休息,有些段落則不好休息。開始時可能分辨不出這些段落,經驗多了就知道困難不好休息的段落就要走,其他地方可以慢或休息。OW在休息上不外是卡或者是撐,卡較輕鬆,就像個nut一樣靠得是地形;撐較為費勁,靠得是對抗opposition,但根據地形和用來對抗的身體部分,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,需要自己放鬆來感覺恰到好處的施力。
二、Push:爬OW的思維主要在該怎麼推,除了stacks可以拉之外,其他技巧靠得都是推。攀岩者喜歡找點來拉,但爬OW必須要換位思考。Vedauwoo岩面上常也只有結晶體,都是些小到不能再小的點,怎麼拉都不如找到對的方式推來得有進度。
三、Experiement:爬OW很難給blow by blow的beta。畢竟每個人的身量不一樣,反正身體部分可以扭轉、可以交疊,多實驗不同方式,也許就能找出屬於個人的創意解法。
最後一天則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從自己已經擅長的經驗中借鏡。我舉了個例子說常見到許多人沒有徹底利用他們的bomber hand jam。遇到如同jug的thank god hand jam怎麼能輕易鬆手?好比face climbing的時候,移動手在往上抓點的時候,另外一隻手不是會盡量使用所在的岩點,直到非得離開不可嗎?但我常看到攀岩者很早就鬆掉下方的hand jam。
自己爬裂隙這麼多年,也教了不少人怎麼爬裂隙。現在的口頭禪是crack climbing和face climbing沒有不一樣,不過是要學新一套的手點與腳點罷了。爬face學習使用sloper和side pull時,會一併說該怎麼施力,那些點的感覺才會對。爬thin hand和ring locks,手法對了,還是要身體配合才會有感覺,身體該怎麼配合不同寬度不同走向的裂隙,和爬face 時配合不同的手腳點的原則是一樣的。
還記得我第一來Vedauwoo朝聖,爬到哭了。這群學生累歸累、痛歸痛、傷口瘀青一樣也沒有少,卻沒有聽到任何抱怨,也沒有口出惡言(好像只有我最後一天不小心說出了個F word。)真的讓我既佩服,又驕傲。
還記得剛開始爬岩的我算是喜歡OW,現在呢?Well,還記得第二天上,兩條路線我可以任選一條攀爬來清路線,聽到耳語「為什麼小Po選這條face climb,沒選那條OW呢?」傻孩子,爬face比較快嘛,大家不是想要趕緊回基地吃晚飯嗎?
Leave a Reply